东芝一分为二,日本之光走向凋敝
- 郭紫文
2月7日,据路透社消息,东芝宣布将分拆为两家公司,并出售非核心资产。东芝表示,计划将包括半导体在内的设备业务分拆上市,而基础设施业务仍然归东芝所有。而去年11月,东芝曾官宣战略重组计划,将原东芝集团拆分为三家独立企业,分别专注于基础设施、电子设备和半导体,旨在提高重点部门盈利能力,为股东创造更高价值。对此,日经曾评论称,东芝的拆分意味着日本大规模工业集团时代结束了。经过重新业务评估,东芝调整了重组计划,放弃一分为三。东芝CEO纲川智称,分拆为两家公司的安排将比最初计划更节省成本,更容易与战略合作伙伴建立联盟关系。
新的分拆计划在2022-2023财年下半年完成,预计将在两年内花费200亿日元(约1.73亿美元),运营成本将以每年130亿日元的速度增加。此外,东芝还计划每年削减300亿日元运营成本。该公司还将东芝泰格及其空调、电梯和照明业务指定为“非核心业务”。其中,东芝持有空调部门东芝开利55%股份将出售给美国合资公司伙伴开利全球公司,交易金额约1000亿日元,而电梯和照明业务也在寻求出售中。对于存储芯片业务,东芝则表示铠侠40.6%的股权将继续由公司持有,并寻求尽快IPO,不排除出售股份的可能性。
曾经的日本之光走向凋敝
作为曾经傲视全球的日本产业巨头,东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5年。1939年,芝浦制作所和东京电气正式合并成为“东京芝浦电气株式会社”。这家有着140余年漫长历程的老牌企业,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在上个世纪的发展中创造了无数个“亚洲第一”、“全球第一”。例如,1890年亚洲第一个电灯泡、1930年亚洲第一台洗衣机、1959年亚洲第一台晶体管电视、1985年全球第一台笔记本、1996年全球第一台DVD等等。东芝业务遍及制造、半导体、基建、家电等诸多领域,引领着多个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位列当时全球半导体供应商前五,是当之无愧的“日本之光”。
然而繁荣过后,东芝逐渐走下神坛。21世纪以来,日本电子产业萧条,寻求转型的东芝盯上了核电业务。2006年之后,东芝多次斥资收购美国西屋公司股份,前后共计70亿美元。随后,在金融危机与核电泄漏的致命打击下,东芝在核能业务上的投资打了水漂,公司连年亏损,债台高筑。2015年,东芝又陷入财务造假丑闻,品牌形象严重受损。至此,元气大伤的东芝走上了不断卖身自保的不归路。从Gartner公布的全球前十大半导体供应商排名中便可看出,从2011年至今,东芝已经从第三名逐渐退出前十。
出售与分拆,东芝断臂求生
时代走进新纪元,而东芝的繁荣鼎盛似乎停留在了上个世纪。自2000年以来,天灾人祸接踵而至,都让“日本之光”更加黯然。2017年6月,鉴于东芝2016财年净资产为负5816亿日元,东京证券交易所宣布东芝进入退市观察期。若2018年3月底前,东芝仍然无法挽回资不抵债局面,将面临退市风险。财务造假、巨额亏损让东芝不得不出售优质资产,寻求生存的罅隙。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东芝陆续出售了旗下电梯业务、家电业务、医疗设备、电视业务、存储器业务、个人电脑业务等一系列资产股权。
除了资产出售和分拆重组,东芝也在不断关闭世界各地的工厂,包括大连工厂和深谷工厂。此外,2021年上半年,英国私募股权公司CVC、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科尔伯格-克拉维斯-罗伯茨(KKR)、加拿大投资公司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 Inc等都有竞购东芝的意向。其中,CVC提议将以每股5000日元私有化东芝,总估值仅210亿美元,东芝则以缺乏细节为由拒绝了收购要约。
综合来看,东芝当前境况与其内部管理结构臃肿、决策失误脱不开关系。此次分拆也只是求自保,而并非考虑业务独立之后的长线发展。这种疯狂变卖业务的做法,虽然能够让东芝在短时间内筹集到大量资金,但难免有饮鸩止渴、目光短浅的嫌疑。事实上,从此次分拆也可以看出,多次变卖家产的东芝不可避免地走向细分独立,这也是大型企业的通病。纲川智表示,分拆后的东芝业务集团能够作为独立实体运营,可以获得更好的估值,运营方式和业务战略也更加灵活自由。至于分拆之后,东芝能否翻盘,仍然需要市场和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