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核心科技为何要致广大而尽精微?
- 王树一
1月17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批准紫光集团有限公司等七家企业实质合并重整案计划。本次法院裁定意味着紫光集团重整案大局已定,后续履行完相关行政审批后,将进入执行破产重组环节;资产交割的截止日期需要依据重整计划的约定,完成资产交割之后的紫光集团将重新出发。
在重整计划取得进展之前,似不宜对“前紫光集团”做全面总结,但还是有必要对前紫光集团在的得失进行梳理,查清病理,方能对症下药。
在笔者看来,紫光集团之前之所以陷入困境,在战略和战术层面都有问题。在战略层面,盲目上规模,求全求大反而顾此失彼;在战术层面,对并购进来的多家企业未做好投后管理,投后管理思路游移,未能留住核心人才,高管更迭频繁,究其原因就是该做的工作没有做到位,执行中无法做到“尽精微”。
紫光集团重整投资方之所以选择了由智路资本和建广资产牵头的联合体,应与智路、建广在过去几年中优异的投后管理成绩直接相关。安世半导体、瑞能半导体、UTAC、Huba Controll等多个项目在被智路、建广控股后,发展思路更清晰,投入资源更雄厚,团队面貌也焕然一新,业绩增长与被收购之前相比均有大幅改善。
近日,中关村融信产业联盟主席李滨发表致联盟成员(含智路资本与建广资产)的“大小与进化”公开信,详细阐释了融信产业联盟“志高行远,专业务实,共担共享,创造价值”的联盟精神与价值观,并在讨论“大”与“小”、“竞争”与“合作”发展辩证法过程中,通过实例来说明,智路、建广如何通过控股型科技投资和战略型产业运营结合的双轮驱动模式,以支持我国硬科技良性发展为目标,深度参与被投企业发展规划和战略制定,同时向企业高管团队与核心人才充分授权,建立优良的激励机制,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的长期收益和竞争力,做到“致广大而尽精微”,最终实现联盟对发展我国硬科技产业的应有担当。
以半导体集成电路为代表的我国硬科技产业,当前政策支持,资本踊跃,生态兴旺。经过多年培育,硬科技企业迎来收获期,这两年大量企业上市或准备上市,这是行业繁荣的标志,但也吸引了原本在硬科技行业积累不多的游资参与,这些资金没有长期规划,哪里机会好就会游荡到哪里去,其惯常操作手法是在企业确定上市时间表之后突击入股,待企业上市之后快速套现离场,通过一二级市场的价格差来赚取利润。这种单纯以赚取短期差价为目的的财务投资,对于企业发展几无帮助,而套现后的资金也很可能离开这个行业,对产业长期发展而言这类资本有害无益,近期上市的半导体股票破发或接近破发,已经体现了追求短期利益资金扎堆时,对企业和产业的危害。
而融信产业联盟的投资原则是以发展产业、提升企业价值为己任,以后其身而身先的胸怀,志高行远的态度,勇于向国家、产业及合作伙伴让利,协同发展,共担共享,共同繁荣,共同富裕。
融信产业联盟认为,在价值选择时,决策者必须明辨“大”、“小”之别,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集团,其价值大小取决于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了多少价值。因而,融信产业联盟要求联盟内企业在大是大非上永远走正道,永远不能为短期利益而放弃长期目标和远大理想。国家和产业的利益再小,也是大利益;企业与个人的利益再大,当与国家产业方向冲突的时候,都是小利益。融信产业联盟在硬科技产业投资与经营的首要目标,是为中国信息产业长远发展贡献应尽之责,协调各方资源齐心协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信息技术强国,在有能力为国家和产业做贡献时,企业和个人也必将随之获益,国家产业越兴旺,企业与个人的长期收益约有保障。融信产业联盟旗下企业更像是产业发展“职业经理人”,在为产业发展做贡献时,大的实业和收益属于员工、产业、国家和社会,在保证国家和社会获得应有收益之后,才将经营收益分享给员工与管理层。
融信产业联盟表示,一定从长期发展和长期利益角度来做取舍。金融投资是水和肥,实体企业是树和木,要有“十年树木”的耐心去固本培元,支持企业用合理时间建立起核心技术与独家产品的竞争护城河,因而融信产业联盟投资多以控股型并购为主,较少参与单纯财务回报为目标的股权财务投资。这是融信产业联盟投资理念中“致广大”的一面。
在投后管理上,则需要“尽精微”,考验的是执行力与专业度。当前正处于硬科技产业攻坚关键期,在战略上要有必胜信念,但具体执行时必须秉持专业态度。融信产业联盟的投后管理,委托能征善战的专业团队,以精益求精的执着和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凡事求落实、求具体、求细致、求效率、求质量。执行中跟进、检查、监管、控制,盯住过程,注重结果,以举轻若重的态度处理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和困难,从而在控制风险的同时,取得了优异的业绩成长。
对于产业决策者或企业决策者而言,必须清醒地看待“大”与“小”的相互转化。企业规模做大之后,如果没有相应的战略格局与操盘能力,很可能因为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大企业病拖垮,很快变回小企业,尤其是因并购而短期内快速扩大规模的集团,更应警惕这种风险;而小企业,小市场,只要认认真真去发展,将来对产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比自身的营收数字要大很多。半导体领域这样的例子很多,典型的例子是EDA,以百亿美元规模,控制着数千亿美元半导体产品的产出效率与质量,我们被卡脖子的领域,多是这样小而重要的环节,例如半导体材料、设备和EDA,这些环节做好了,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贡献,并不低于CPU、GPU和DPU这种红得发紫的方向。
如今,随着法院裁定的落地,紫光集团重整计划已经开启,但摆在智路建广面前的考验才刚开始。虽然智路建广收购并控股运营过二十余个大中型半导体及硬科技企业,但单个项目规模与紫光集团相比小很多,该机构尚未管理过如此庞大繁杂的体系,如何对这种规模的企业集团进行高效整合,是重组过程中的最大挑战。笔者认为,智路建广能否真正经营好由十几家大中型公司组成的整个紫光集团并没有十足把握,真正效果还有待观察。
不过,只要遵循上述投资与管理的理念,胸怀远大,从小做起,就不惧重整过程中的任何挑战。同理,在我国硬科技产业爬坡过坎的关键期,投身其中的企业家、科学家和金融家,都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既勇于创新、敢于探索,也脚踏实地、稳扎稳打,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心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不负中国硬科技发展的时代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