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华章在数字验证上的取胜之道
拜日趋复杂的国际产业环境所赐,EDA成为热门赛道,短短几年间,在这个领域国内已经有数十家公司,虽然各家聚焦的方向有差异,但每个方向上都有多个厂家,要想从这么多竞争对手中杀出重围不容易。 但芯华章认为,在数字验证这个细分赛道上,自己已经找到取胜之钥。
用芯华章董事长王礼宾的话,可以把芯华章的取胜之钥总结为一段话,9个字。
这9个字就是“高起点、厚积累、求创新”。
所谓高起点,是指芯华章的后发优势。与EDA巨头相比历史短虽然是劣势,但也意味着没包袱,反而有后发优势,传统EDA厂商对很多新需求的支持并不太好,这通常不是技术能力不够所致,而是传统厂商要兼容以往的架构,往往就需要在性能与兼容性上做折中,导致用户体验并不好,但由于历史累积太过雄厚,也没有人敢推到原有架构另起炉灶,因为这不单单是大量人力物力的问题,而是会影响到现在已经部署在客户正在开发生产中使用的产品中,这就让颠覆式创新几无可能。王礼宾表示,现在看到的EDA技术,其框架在20年前就已经确定,所以对于当前厂商的新需求响应时会遇到很多实际的麻烦,而芯华章没有历史包袱,从一开始就可以用最新的架构去打造技术底座,从而完美支持行业对EDA的新需求,这就是高起点。
所谓厚积累,是指芯华章核心技术团队的丰富经验。传统厂商的技术积累其实都是财富,其表现为瓶颈的主要原因是大量沿用旧架构的产品还在运行,无法从另起炉灶。与其他EDA新创企业相比,芯华章的核心技术团队均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他们对EDA技术足够熟稔,又深知原有技术体系的局限在哪里,因而可以快速打造出一系列符合EDA技术发展潮流的产品出来。王礼宾说:“EDA行业最重要的是知识积累,所以芯华章一直在找有积累有经验的人才,我们最初的几十个核心技术人员都有15年以上的研发经验。”
所谓求创新,市值芯华章要走独立自主的技术路线。王礼宾认为,如果亦步亦趋走在国际巨头后面,很难实现超越,要做到EDA领域能够真正支持本土产业发展,就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去创新。他说:“不能因为我们有经验、有积累,就完全照着别人去学,别人怎么做芯华章也怎么做。在经验和积累的基础上,我们一定要有创新意识,只有不断创新,才有可能超越”
在产品介绍环节,芯华章首席市场战略官谢仲辉通过实例来阐释芯华章的取胜之钥。从成立到现在短短两年多时间,芯华章已经依托智能调试、智能编译、智能验证座舱、智能云原生四大技术底座,发展出形式验证、系统调试、逻辑仿真、FPGA原型仿真、硬件仿真系统和验证云7大产品。
能这样迅速爆发,自然离不开核心技术团队在之前的雄厚积累。谢仲辉表示,在公司成立之初,已经有客户来找芯华章谈验证服务的合作,芯华章第一年大部分收入源自于利用第三方工具为客户提供验证服务。通过验证服务合作,客户对芯华章技术能力有了充分了解,双方建立起了信赖关系。这种信赖关系的建立,既为芯华章自研产品找来了种子用户,也给芯华章的技术研发带来了外部反馈,是一种很难得的积累。
芯华章的厚积累还体现在人才聚集能力上。谢仲辉指出,国内EDA研发专业人才很少,总共只有两三千人,而成立两年来,芯华章已经建立起400多人的研发队伍。
当然,芯华章的积累与EDA巨头相比仍然处于劣势,但谢仲辉认为,后来者的优势是可以规避先行者的包袱。EDA巨头的很多工具都是通过收购来获得的,因而其产品碎片化明显,在融合度上有很多局限,效率相对低下,且由于沿用之前模式就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市场占有率,所以EDA巨头在数据互通、开放性和创新性方面,都有比较大的局限。
芯华章这样的新创公司可以“另开基地、从零建设”,自然就破除了很多局限。芯华章的产品在创新上面用于开拓,其验证工具支持在国产Arm服务器上部署,而整个技术架构在构建时就考虑到了对云端的支持——是真正的云原生技术体系,全新技术框架也很容易实现对最新人工智能算法的支持,这些都既是创新案例,又是后发优势起点高的案例。
而在验证方法学上,芯华章也引入了全新的智能场景验证系统概念,即PSS。该验证的方法是以场景驱动验证系统,可以根据用户设定的场景自动产生用例。谢仲辉举了一个GPU的应用案例,传统上GPU验证需要十多名验证工程师来负责跑几万个用例,往往需要这个验证团队用几个月时间来完成,而PSS可以帮助客户用更少的人在一个月内自动化产生相应案例,极大提升了验证效率,自动化方式也能保证用例的完备性。
在芯华章看来,创新是EDA公司保持竞争力的基础。为保证公司在EDA基础技术上具备创新研究能力,芯华章还成立了芯华章研究院,准备在三年内投入一亿元,计划汇集业内30多位知名专家,在下一代EDA设计验证方法学、EDA设计验证理论和算法以及EDA高性能计算平台这三大领域布局,展开基础性与先导性技术研究,为芯华章更长远的发展做好技术积累与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