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与医疗机器人发展对芯片和半导体技术提出新需求
医疗健康领域,已逐渐成为脑机接口技术应用落地主要方向之一,在肢体运动障碍诊疗以及一些精神类疾病治疗中,脑机接口技术正在走向实用,其中康复机器人就离不开脑机接口技术。在芯原股份主办的首届南渡江智慧医疗与康复产业高峰论坛上,多位行业专家就脑机接口与医疗机器人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探讨。
1924年首次发现脑电波,标志着人类开启了脑机接口学术探讨时代,1969年科学家设定注明的猴子打游戏试验,则表示脑机接口进入科学论证阶段,在1999年和2000年两次脑机接口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为脑机接口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脑机接口技术从此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04年,脑机接口技术进入应用实验阶段,各国科研机构在不同技术方向实现了突破,比如2019年天津大学发布全球首款脑机接口芯片,2020年人类给猪植入了脑机接口设备,在不断的学术研究和产业创新发展中,脑机技术促进了计算机技术发展,产业推进带动了芯片材料技术的不断突破。
根据采集方式不同,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分为侵入式、部分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三种方式,侵入式通常植入大脑,部分侵入是植入颅腔内,侵入程度越高,临床风险越大,非侵入式只需要体外穿戴,是当前采用的主要方式。国内外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开发日渐成熟,在脑疾病、神经疾病、精神系疾病的诊断、筛查,以及治疗康复领域,都有广阔的前景。
术理创新、深圳睿瀚医疗和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在演讲中都展示了其利用脑机接口技术或医疗机器人技术进行脑卒中病人康复的案例。
据了解,我国脑卒中患者超过3000万,每年还新增几百万,通过脑机接口技术来为患者进行康复的前景非常好。
当前,侵入式脑机接口由于大脑复杂性很高,存在一定的风险,在医疗伦理上会面临较大挑战,短期内应用到临床的可能性较低,但专家普遍认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技术并存,以后甚至相结合发展新型全新的解决方案。
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离不开电子技术、算法和医学的融合,脑机接口技术将带动机器人跟软件技术的革新,对芯片、半导体、新材料的开发技术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